400-635-0567

碳纳米管薄膜热导率测试

信息概要

碳纳米管薄膜因其独特的结构和高轴向热导率,在高效散热材料、柔性电子、热管理界面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精确测定其热导率对于评估材料性能、优化制备工艺、保障产品可靠性和指导应用设计至关重要。作为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我们提供专业的碳纳米管薄膜热导率测试服务,严格依据国际国内标准,采用先进设备与技术,出具科学、准确、公正的检测报告,为您的研发、生产、质控及市场准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检测项目

面内热导率, 厚度方向热导率, 热扩散系数, 比热容, 热阻, 热稳定性, 导热系数各向异性, 热膨胀系数, 电导率, 热阻测试, 薄膜厚度, 密度, 表面形态, 接触热阻, 热循环稳定性, 热冲击性能, 辐射率, 导热网络均匀性, 界面热导, 热流密度分布, 热响应时间, 热管理效率评估

检测范围

单壁碳纳米管薄膜, 多壁碳纳米管薄膜, 垂直阵列碳纳米管薄膜, 随机取向碳纳米管薄膜, 巴基纸, 碳纳米管复合薄膜, 聚合物基碳纳米管导热膜, 金属基碳纳米管导热膜, 陶瓷基碳纳米管导热膜, 柔性碳纳米管导热膜, 各向同性碳纳米管薄膜, 各向异性碳纳米管薄膜, 功能化碳纳米管薄膜, 掺杂碳纳米管薄膜, 金属掺杂碳纳米管膜, 石墨烯/碳纳米管杂化膜, 超薄碳纳米管薄膜, 宏观碳纳米管束薄膜, 碳纳米管阵列转移膜, 碳纳米管海绵导热体, 导热垫片用碳纳米管膜, 电子器件散热用碳纳米管膜

检测方法

激光闪射法:利用短脉冲激光照射样品正面,通过红外探测器测量背面温升过程计算热扩散系数,进而结合比热容和密度得到热导率,适用于薄膜面内热导率测试。

稳态热流法(保护热板法/热流计法):在样品两侧建立稳定的温度梯度,精确测量通过样品的热流密度和温度差,直接计算热导率,尤其适用于厚度方向热导率及低热导率材料。

3ω法:在沉积于样品上的金属热线中通入频率为ω的交流电流产生3ω频率的温度波动,通过测量金属线的3ω电压信号来推算样品热导率,对超薄薄膜和小样品敏感。

瞬态平面热源法:将探头同时作为热源和温度传感器紧贴样品表面,施加短时恒定热流,通过分析探头自身温升曲线反演材料热物性。

微桥法:将薄膜样品悬浮制作成微桥结构,利用集成在桥上的加热器和温度传感器进行局部加热和测温,计算热导率,可测试纳米尺度局部热性能。

拉曼光谱法:利用激光加热样品微小区域,通过分析拉曼峰位的温度依赖性偏移(温移系数)来反演局部温度升高,结合热模型计算热导率,具有空间分辨率。

扫描热显微镜:利用超细热敏探针在样品表面扫描,通过测量探针与样品间的热流交换来成像表面热导率分布,实现微纳尺度表征。

热反射法:测量由周期加热引起的样品表面微小温度波动导致的光学反射率变化,结合热模型计算热扩散系数和热导率。

直流热桥法:类似稳态法,但使用直流电加热和测温,适用于测量高导热薄膜或纳米线阵列。

交流量热法:测量样品在周期性加热下的温度响应,分析振幅和相位信息获取热容和热导。

红外热成像法:利用红外热像仪非接触测量样品在加热下的表面温度分布,结合热模型反演热物性参数。

光声/光热法:通过测量由周期光加热引起的样品内部压力波动(声波)或表面温度波动来推算热扩散系数。

微悬臂梁法:将薄膜沉积或转移到微悬臂梁上,通过测量加热引起的梁弯曲或共振频率变化来推算热导率。

时域热反射法:利用超短激光脉冲加热样品表面,通过测量表面反射率随时间的变化来获取热扩散系数。

热线法:将热线传感器埋入或置于复合材料样品中,测量热线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计算热导率,适用于块体或较厚复合材料表征。

检测仪器

激光导热仪, 热流法导热仪, 保护热板法导热仪, 瞬态平面热源导热仪, 3ω法测试系统, 微桥热测试系统, 拉曼光谱仪(带温控平台), 扫描热显微镜, 红外热像仪, 光热/光声测试系统, 热反射测试系统, 微悬臂梁测试平台, 热线法导热仪, 精密直流电源与纳伏表, 高精度温度控制器与传感器, 薄膜厚度测量仪, 电子天平, 气体比重瓶, 扫描电子显微镜, X射线衍射仪, 热重-差示扫描量热仪, 四探针电阻率测试仪